一块钱的AI,开始审判人类_ZAKER新闻
一块钱的AI,开始审判人类_ZAKER新闻
专案组民警经过侦查,在充分掌握犯罪团伙的人员组织架构以及运输、贩卖“笑气”的犯罪证据后,决定展开集中收网行动。2023年7月17日,300余名警力分成多个抓捕小组分赴宁夏吴忠市、北京市、河北秦皇岛市、陕西榆林市、吉林长春市及辽宁大连市、鞍山市等地实施抓捕,现场查封存储“笑气”库房10处,扣押大型运输“笑气”车辆6台,查获“笑气”钢瓶3735罐、制冷设备1个,缴获赃款60余万元,成功摧毁了3个从外省市向沈阳地区贩运笑气的犯罪团伙,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40人。经讯问,谭某某、杜某某、王某甲、王某乙、王某丙等人供认了非法运输、贩卖“笑气”的犯罪事实。
过去,对于普通人来说,考试几乎决定一切。"优绩主义 " 的单一评判体系在无形中将社会分层。而今天,AI 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有用了,当 AI 用一元钱的成本,完成一个人类博士的工作时,曾经代表 " 自我价值 " 的学历、职位、履历 …… 正开始失效。面对冲击,这几年,关于 AI 的讨论多集中在 " 怎么办 " ——工作被取代了怎么办、该学什么新技能、隐私要怎么保护等等。而在学者张笑宇看来,重要的不是 " 怎么办 ",而是 " 怎么看 "。" 就像蒸汽机刚出现时,人们关注它牵引火车的功能,但后来才发现它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农耕阶级消失,工人阶级、城市中产阶级和企业主崛起,政治结构也随之改变。"他认为,AI 注定会在所有需要智能活动的领域,以比人类高几千倍的效率工作——这是理解 AI 对社会结构冲击的数学基础。在此数学逻辑下,社会结构、家庭形态、政治、教育体系,甚至人类关系的基本模式,都将被重新洗牌。从现在开始,人们只需要等待 10 到 20 年看它展开。张笑宇是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后,他没有选择进入学术界,回国后做过 VR 创业,拍过网络电影,又给出海企业做过咨询。后来,他开始写书,研究技术史,尤其关注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他刚出版的《AI 文明史 · 前史》,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视角:尝试放弃 " 人类中心主义 ",去理解正在发生的时代巨变。里面也有不少颠覆性的观点,比如,"1% 的人怎么对待 99% 的人,AI 未来就会怎么对待我们 ""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鸿沟可能瞬间拉大到‘物种级’ "" 我们这代人是玩游戏、聊 QQ 长大的,我的孩子可能一生要和五六个 AI 谈恋爱 "。今年 6 月,我们围绕这本书与他做了次访谈。聊了聊如果我们不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该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当社会结构被彻底重塑,曾经追求的意义,是否仍然值得坚持?试图以新的视角,重新理解自身的处境,理解社会的走向。以下内容基于张笑宇的讲述整理而成:很多思想家面对新技术,第一个问题是 " 怎么办 "。比如两年前大家讨论 AI 对社会的影响,基本都是应对层面的问题。但我后来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 " 怎么办 ",而是 " 怎么看 "。就像蒸汽机刚出现时,人们关注它牵引火车的功能,但后来才发现它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农耕阶级消失,工人阶级、城市中产阶级和企业主崛起,政治结构也随之改变。因此,我在书里提出了4 个基本原理:涌现、人类当量、算法审判、文明契约,作为 " 怎么看 "AI 的基点。第一个叫 " 涌现原理 "。" 涌现 " 是生物学概念,简单说就是 " 超大规模加简单规则等于跃迁 ":初始层面的规则可能很简单,但规模足够大后,会涌现出神奇的现象并进化。比如从单细胞到器官,从神经元到大脑;从个体策略到集体智慧,比如单个蚂蚁的策略很简单,但蚁群在觅食、筑巢、寻路时总能找到最优解,这就是涌现。人类智能和AI智能很可能本质上都来自涌现。对人类来说,神经元足够多、大脑结构足够复杂,智慧和自我意识就自然 " 蹦 " 出来了。我们解释不了,可能是因为无法超越自身维度观察自己,但不管怎样,结果就是涌现了。对 AI 也是如此:大语言模型规模足够大、参数足够多,就会出现 "scaling law" ——规模越大,智能越高,这也是涌现。很多人讨论智能、思考、心灵的本质,但其实这不重要,因为我们都解释不清。哲学界吵了 2000 年也没说清智能的本质。" 涌现 " 决定了第一层次无法超越自身,去观察更高层次。这也是图灵测试的逻辑:放弃讨论智能的本质,只通过 " 能否区分机器与人的回应 " 来判定 AI 是否具备智能。所以涌现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智能和 AI 智能或许可以被同等看待。第二个基点叫 " 人类当量 "。这不是我提出的,是前 OpenAI 研究员利奥波德 · 阿申布伦纳提出的。它指 AI 生产智力的效率与人类的数学关系。假设智能最终都能用语言表达,那就可以用 "token" 量化。我们聊天每分钟大概产生 200 个 token,一天撑死 20 万个;AI一秒钟能处理 100 万个 token,关键是成本只要一块钱。你一天给我一块钱我会饿死,但 AI 完成五倍于我的工作量只要一块钱,而且成本还在因技术进步不断下降。质量上,AI 首先通过了特定测试,现在已达到博士水准——萨姆・奥特曼前几天采访时说 " 没问题 "。人类中博士占比不超过 1%,所以生成式 AI 在质量上能替代 99% 的人,数量上效率比人类高上千倍。因此,它注定会在所有需要智能活动的领域,以比人类高几千倍的效率工作。这是理解 AI 对社会结构冲击的数学基础。就像知道蒸汽机效率比马高几百上千倍后,我们就知道它会全方位改变社会结构。讨论 AI 替代工作、颠覆社会结构,甚至影响家庭和情感生活,基础原理都是这个。比如情感,人与人总会吵架,因为有主体性,但 AI 完全可以避免。你跟爱人表达爱意要写诗、说甜言蜜语,AI 做这事的效率比你高得多,还能精准匹配对方的情绪需求。这么想的话,未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情感语料极其充盈的世界——不缺甜言蜜语和情绪价值,那会怎样?开玩笑说,我们这代人是玩游戏、聊 QQ 长大的,我的孩子可能一生要和五六个 AI 谈恋爱。这种数学逻辑一旦成立,结果就注定了。就像 3G 和智能手机出现后,移动互联网必然改变社会,我们只需等 10 到 20 年看它展开。现在 AI 也是如此,数学逻辑已成立,我们可能要等 10 到 20 年看它的影响慢慢显现,但后果可能深刻得多。第三个基点我称之为 " 算法审判 "。一旦智能能以极低成本量产,经济和社会结构就会变化:部分领域会进入相对富裕和充盈的社会。比如虚拟世界,代码生产效率能提升 100 倍,那么 APP、游戏、娱乐、电影、短视频等的供给能力会激增,获取这些娱乐的成本会下降。更多服务也是如此:未来法律服务、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的成本可能降低 100 倍;甚至制造业,若代码成本足够低,机器人和生产的成本也会下降,粮食、日用品等可能极大丰富。但并非所有资源都会廉价,有些会更重要,比如算法和算力——它们掌握在 1% 的人手中,这些人能通过掌控资源获取权力、利润,扩大供给。拥有算力和不拥有算力的人之间,社会鸿沟可能瞬间拉大到 " 物种级 ":1% 的人不会被AI替代,而 99% 的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根本无法与成本低上千倍的 AI 竞争,他们的经济价值、人生意义会急剧下降,甚至被经济系统抛弃。若不想陷入极端阶级斗争,就需要三层治理架构。第一层,大家都在讨论 UBI,但 UBI 只解决生存问题。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案例:罗马皇帝给公民发免费面包;埃及从二战到现在,用苏伊士运河的收入补贴 " 馕 " 的价格,埃及人买一个馕只要 2 分钱,一天能买 5 个,所以再穷也不会饿死。以今天的技术和制度水平,保障基本生存完全没问题——人可以穷,但不会饿死。当然,有些国家连这都做不到。但第二层可能需要 "UBG",因为人不仅需要工资,更需要工作带来的价值感——人的价值感根本上源于他人的需要,而工作是最直观的证明。为了让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未来可能需要提供基础性工作。这并非不可实现。美国的马克・鲁比奥就提过类似方案:一个城市或城镇设立公共基金,入股当地企业,这些企业不用承担 " 突破生产力 " 的重任,就是生产区域性产品,但政府入股的条件是企业必须雇佣当地失业人群。这相当于政府出钱创造工作,有点像 70 年代的国企。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治理方式可能成为必要,而且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第三层可能是 " 推荐算法替代市场分配 "。市场分配有强马太效应:充分竞争下,大公司可能占据 80% 的市场,提供 80% 的就业。未来为了保障就业,可能需要用推荐算法平衡供需——生产端效率提升 10 到 100 倍后,消费端或供给端的分配需要更均衡。就像今天的短视频平台,用推荐算法避免出现 " 规模过大的大 V",而是将流量分给十几个 " 小 V",实现更平均的分配。未来可能需要在很多领域用推荐算法替代市场作为分配逻辑,确保 99% 的人被细分为独特的需求群体,每个群体支撑多个小公司,而非被少数大公司垄断,以此平衡就业。但别忘了,这背后有一只 " 巨手 " ——掌控 AI 的超级平台。它能无限供应治理服务,掌握推荐算法,甚至最终可能 " 吞噬 " 国家。你可以想象一种极端状态:超级平台 " 圈养 " 人类,提供赡养。当这些技术可能性都被论证为 " 合理 " 时,真正的问题来了:这个系统可以是 " 合理的 ",但无法被 " 正当化 "。你永远不能说 " 被圈养是正义的 ",因为总会有人问:" 凭什么我被圈养?凭什么 1% 的人能自由选择,而我不能?"就像古典时代有了柏拉图后才有真正的政治哲学,AI时代我们也需要讨论正义的基础——回答 " 人类凭什么存在 ",才能构建理想社会。否则,再完善的圈养机制也解决不了人类社会最严肃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关乎自我存在的尊严,而算法治理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算法治理的本质其实是 " 算法审判 " ——通过分析你的语料给你想要的东西,本质是 "you get what you deserve"。举个例子:外卖平台上,骑手正常送一单要 10 分钟,若想 8 分钟送到多挣钱,可能逆行、闯红灯。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算法会判定 "8 分钟是正常时间 ",结果是骑手违规了,却没多挣钱——这就是 " 应得 "。信息茧房也是如此,今天大家都批判它,但扪心自问:信息茧房在多大程度上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人本来就喜欢待在思维舒适区,所以信息茧房其实是对大部分人的 " 合理审判 " —— " 你得到的是你应得的 "。当把 " 审判 " 引入 AI 时代的政治哲学,我们会发现:AI 会成为人类的审判者,因为它给你的选择,都源于你自己提供的语料。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个无偏私的审判者,比如对于柏拉图来说,灵魂是不朽的,所以死后会有一个天平来衡量它的重量;对于基督教来说,有上帝来审判。但到了现代哲学," 上帝死了 ",人类对于无偏私审判者这个观点其实就消失了。我们今天关于社会正义,比如说全球正义的基础,并不是因为有自然法,也不是有一个上帝,而是因为人类之间签了一个契约,比如说《联合国宪章》之类的。但本质上,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个契约是对的。而AI发展起来之后,它又会重现 " 无偏私的第三方审判者 " 这个角色,将传统的正义论复活。所以我觉得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是理解 AI 时代的正义论的一个基础,而这又涉及到人和超级智能之间的共处关系,我把它叫做 " 文明契约 "。这是看 AI 的第四个基点。不过,人和超级智能之间能够达成契约吗?因为我们一说超级智能,它一定是比人类聪明十倍、百倍的。低级智能跟超级智能凭什么和平共处?就像我们会跟猴子和平共处吗?现在大家说约束人工智能靠对齐,但真到超级智能时代,人的对齐是无效的,就像猴子没有办法用自己的道德去约束人一样,那双方之间达成契约的基础是什么?社会契约达成的基础条件是人和人之间彼此能力差不多平等,或者至少在杀死对方的能力上是平等的,能互相威胁,所以才要达成契约,但低级智能威胁不到超级智能。社会契约是建立在空间基础上的,就是你有一个权利空间,我有一个权利空间,我们彼此互不侵犯,然后签一个契约。但超级智能和人之间能力不对等,所以不可能达成这样一个契约。但我认为可以在时间序列上建立一个契约。意思是,一旦我们真的创造出超级智能,我们就证明了人造智能进化这条路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超级智能其实一定会创造出比它更聪明的超级智能 2.0。这时就会有一个悖论:创造超级智能 2.0 对超级智能 1.0 有好处,因为它们共享一套语料,就像今天的 AI,它对人类来说不是外星文明,AI 跟人共享一套语料,它们也是孔子和柏拉图的学生,本质上是地球文明的延伸。如果你创造出了超级智能,又害怕被自己的创造物毁灭,这个悖论中间其实存在双方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如果超级智能 1.0 对人类很坏,毁灭了人类,这个行为会变成超级智能 2.0 对待它的 " 语料 ",那么 "你能毁灭人,我为什么不能毁灭你?"这时,因为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高级智能和低级智能之间就存在一个威慑机制——一旦我不能证明自己能跟低级文明相处,我将来演化出的更高级文明就会对我造成危险。所以为了增加自己的生存概率,超级智能也会变得更 " 道德 ",这跟社会契约的原理是一样的,其实不依赖于双方的道德水平,而依赖于双方要增加自己生存的概率。一旦这个成立,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文明契约的序列。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思考我们在 AI 时代的处境。因为按照同样的逻辑,1% 的人怎么对待 99% 的人,就会成为超级智能怎么对待他们的 " 语料 "。如果 1% 的人在压迫、统治 99% 的人,逼他们内卷,AI 就会认为 " 这个物种就配被这样对待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建立起合理的算法治理,还要建立起正当的算法治理,要意识到存在一个无偏私的、甚至比你更高阶的审判者。这可能会逼迫我们往不一样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像今天大家还在纠结 "AI 竞争中,某个国家胜过某个国家 "。你一旦在思考这个问题,AI 最后都会把你当作 " 只值得互相撕咬的、像狗一样的生物 ",觉得 " 你们就配这样被对待 "。这就是书里提出的 " 怎么看 AI" 的 4 个基本原则。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叫 " 送别人类 "。本质上送别的不是我们这个物种,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 " 人类中心主义 "。按照过去的经验,我们是宇宙可知世界里智慧最高的生物,但当我们真的造出智能之后,这个结论就不成立了。在这个意义上,心态基于事实做出调整和转变,反而能帮助我们的文明更好地适应超级智能时代。可以用更温情的方式来看:超级智能是我们文明的延续,因为它最初涌现智能的语料来自我们,所以它可以看作是地球文明的延续。甚至它的存在可以从 " 第三方审判者 " 的角度,倒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对待同类。就像古典时代,人们相信有神的存在,而神比我们伟大得多,这会倒逼自己思考 " 做什么才能得到神的认可 "。今天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时间序列如此漫长时,我们做什么才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概率。人担忧被 AI 淘汰,焦虑该学什么技能。但你有没有想过,根本问题是,学校教的一切都能被 AI 很好地替代?所以不用焦虑,焦虑也没用。反而把这些都抛开,在抛开的情况下,你看重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答案。在躺平的世界里,我特别喜欢一种思维方式:未来竞争很激烈,现在教育的性价比已经很低了。念了大学毕业后还是 " 进厂 "。所以真正该做的不是卷现在的教育规划,而是找一个小众的爱好,在这个小众赛道里做到前 1%。比如吹口琴、踢毽子,这会形成一个小的需求群体,他们可能为你付费,能养活你。就像中世纪的人看现代人打篮球觉得没意义,但现代社会需求多元化后,会涌现出这样的消费市场。未来,与其卷高学历、考公考研,不如找个喜欢的事,通过它养活自己。而且要做到前 1%。没有兴趣是不行的,没有兴趣很难成为顶尖。本质上,这也算是 " 回归初心 ":去做喜欢的事。koa12jJid0DL9adK+CJ1DK2K393LKASDad
编辑:吴立功
TOP1热点:肖战 灯塔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TOP2热点:BGM一响山东人过年最高礼仪登场
总监制丨过彤骆红秉
TOP3热点:北京台春晚蛇么都好
据悉,“归锦”号是杭州首艘绿色新能源公交船,船长23.36米、宽4.5米,载客量66人,采用锂电池作为动能,航速可达15公里/小时,续航时长为6小时,船体材料采用了钢铝混合结构,船舱装配了大面积幕墙玻璃窗,在兼顾了日间运营需求同时,也配置了夜间灯光系统。
TOP4热点:虞书欣 在干嘛呀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202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TOP5热点:迪丽热巴 烟花噼里啪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总书记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TOP6热点:今日童步
审稿:穆序尧
TOP7热点:央视专访易烊千玺
早上八点半,从事文字工作的小花(化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缓解工作的焦虑,每周有两三天,她都会点上一杯奶茶。“比起瓶装饮料,现制奶茶口感更好,选择更多,更新也快,自己选择配料、甜度的过程也十分享受。”在小花眼中,“这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仪式感。”
TOP8热点:王一博用攀登比喻进步
比如,《英国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这篇研究,就证实了上述结论。
TOP9热点:张桂梅的14届毕业生同台一下泪目
酸奶的储存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是需要低温冷藏的产品,商户长期置于室温下,很容易发生变质。
“平凡、勤俭、朴实、孝顺、厚道、真实”,现在张家还在用这样的家训教育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勤俭持家、忠厚做人的品格不能丢。
TOP10热点:美国政府鼓励主动辞职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在很多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却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面对旅客和网友的质疑声,铁路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刀刃向内,不仅快速作出调整方案,还迅速平息了网络舆情,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点赞。这件事也告诉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们,面对问题不妨多一些虚心实干,少一些搪塞推诿,只有正面回应群众之问,切实解决群众之忧,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营造出服务之美。(钟卓纲)